English

素质全面与特长显著

1998-06-17 来源:光明日报 曹衍清 我有话说

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最为热门的话题和实践课题。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但它并非平均主义教育,并非排斥因材施教,并非只强调共性而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而就群体而言,则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只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才能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即如笔者所在的黄冈中学,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思想、文化基础不错,智力、能力条件较好,无论从面向全体还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我们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省重点中学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侧重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应该说是适宜的。像我们学校这样每年高考升学率总在90%以上,是否就不存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问题呢?不。我们的面向全体,就是要尽可能把90%以上的学生培养成适应高校需要的合格学生,我们的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禀赋和兴趣,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第二课堂教学,合理加以引导,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不同专业欲望和成才欲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前景。

现在,在我国,处理素质全面与特长显著的关系,不少地方、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作法。有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采取“课内重基础,课外重特色,课内外结合,多渠道并重”的方式,取得了“高合格率,高升学率,高成才率”;有的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行“五分制”,淡化了百分制下所体现出来的层级差别,以让学生在没有压力或压力较少的情况下去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经验的确值得总结推广。当然,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对应该量化的方面不量化,而对一些不宜也不便量化的方面却去强行量化,这恐怕也不能算是很妥当的作法。

素质全面与特长显著是一对矛盾,弄得不好,就会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我们切不可图形式,用很大的精力去装潢门面,给上级、外界造成一种素质教育热火朝天的印象,实际上却掩盖了文化基础课的尴尬和无奈。我们既要“红杏出墙”,更要“春色满园”,只有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为部分学生显著特长的凸现提供肥沃的土壤。

素质教育不是忽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而是要以“全”克“偏”,以“实”克“虚”,以“真”克“假”。所谓以“全”克“偏”,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那种只注重“尖子生”,不帮助“后进生”、重智轻德、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重课内轻课外等毛病,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所谓以“实”克“虚”,就是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到实际知识和本领,克服那种高分不一定高能和只有书本知识不会操作、只懂理论不会实践的弊病;所谓以“真”克“假”,就是要以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克服由片面“应试教育”而引起的分数决定好坏,以及由它所造成的为追求分数而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树立实事求是的好风尚。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中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